7月21日下午,“行走中國?2025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——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”參訪團走進重慶海扶科技產業園。來自德國、法國、阿聯酋、新西蘭、巴西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30家華文媒體的代表,近距離探訪聚焦超聲技術的“中國源頭”,見證這項中國原創醫療科技如何從重慶走向世界,成為“一帶一路”醫療合作與川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。
中國原創技術開創全球無創治療新局面,32萬患者見證“海扶力量”
不開刀就能治療腫瘤?在海扶科技產業園的設備演示區,當聚焦超聲技術通過體模、玻片等直觀演示呈現出精準無創的治療原理時,參訪團多位記者發出驚嘆。這一被稱為“海扶刀”的設備,正以中國原創的身份開創了全球無創治療的新局面。
海扶刀?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
作為聚焦超聲消融手術的全球引領者,海扶科技的核心技術突破了傳統有創治療的局限,通過超聲波聚焦產生的機械效應、空化效應和熱效應,在體外即可精準“殺滅”體內腫瘤,實現“不開刀、不流血、保器官”的治療效果。截至目前,海扶刀®設備已出口34個國家和地區,累計保器官治療實體良惡性腫瘤患者超32萬例。
在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中,海扶科技的身影尤為活躍:在東南亞,與菲律賓、印尼等國的醫院建立臨床合作中心,為婦科子宮肌瘤、子宮腺肌病等患者提供無創治療方案;在中東,通過阿聯酋醫療合作項目,讓聚焦超聲技術納入當地高端醫療服務體系;在非洲,埃及、坦桑尼亞、肯尼亞等國的醫療機構已引進“海扶刀”設備,助力提升良惡性腫瘤無創治療的可及性。“從重慶實驗室到全球手術室,海扶刀®設備的‘出海’之路,正是中國高端醫療裝備‘走出去’的縮影。”海扶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成渝雙城經濟圈科創協同打造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”的重慶樣本
此次參訪中,“產學研用協同”成為海外華文媒體關注的焦點。海扶科技從一項實驗室技術,成長為全球聚焦超聲無創治療領域的領軍者,背后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生態的持續賦能。
海扶科技與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的深度合作,背靠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支撐,構建了基礎研究、技術轉化、臨床培訓及應用的全生態模式。這是“重慶造”的創新底氣。不僅展現了海扶科技在重慶原創大型醫療設備的標桿作用,更印證了成渝雙城經濟圈“科創協同”的實際成效,正加速打造西部醫療技術創新高地。
從“傷害更小”到全球健康普惠中國科技傳遞人文溫度
“治療——讓病人受傷害更小”,海扶科技展廳里的這句話,讓不少媒體代表駐足。在談及技術的社會價值時,海扶科技品牌建設部負責人徐庶談到:“創新的終極目標是惠及患者,我們的愿望是每年為上千萬患者保留器官不受傷害。”
相比傳統手術,聚焦超聲技術能減少患者術后恢復時間、降低治療成本,尤其適合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。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,這一優勢更為凸顯:在非洲,一名子宮肌瘤患者通過海扶刀®設備治療,術后第二天即可正常生活。這是“科技向善”的體現,海扶科技的實踐證明,中國原創技術正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合作,為全球健康福祉貢獻力量。
此次海外華文媒體川渝行走進海扶科技,讓世界見證了"中國智造"在高端醫療裝備領域的創新實力,更展現了重慶作為西部開放高地,以科技創新為紐帶推動全球健康事業發展的責任擔當。從實驗室的原創突破到產業化應用,從重慶走向"一帶一路",海扶科技的成功實踐,正是中國堅持自主創新、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動寫照。未來,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,必將涌現更多像海扶科技這樣的創新典范,讓中國智慧持續為世界健康事業注入新動能。